英國   美國   香港   日本   瑞士  
  • 客服熱線 852-5577 5113
  • 大佬董承非最新观点:对中国房地产偏乐观,给主观多头“打气”

    过去两年,可谓私募股票基金经理的“黯淡时刻”。

    但在诸多黯淡的业绩中,董承非管理的私募产品业绩“力压群芳”。

    虽然他的产品也是2022年中这样“挑战时刻”成立的,但产品大部分时间的净值保持在1元面值以上。这在如今年份已经是凤毛麟角。

    用金融工具对冲了近两年,低仓位了近两年的董承非在农历岁末会重新加仓股市么?他对经济、对房地产持何观点。

    去年初预测得到验证

    董承非回顾了2023年初睿郡资产的预判。当时的年度报告主要涉及两个话题,其一就是能源革命。

    当时董承非的结论有两点:

    第一, 由于2022年传统能源的价格非常高,这个高企的趋势不可能持续。

    第二,原来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基本上在两个各自维度上发展,2023年-2024年新能源会慢慢进入存量替代阶段。

    现在回看2023年,传统能源的价格出现下跌,基本上符合预期。新能源对旧能源替代的增量也在增加,这使得过去一年中国火电市场增速处于弱增长态势。

    煤炭原油仍有机会表现

    董承非同时认为,最新数据是显示,2023年中国光伏的装机量远超市场预期,2024年水电风电能够满足新增的电力需求。

    在此他大胆预测,未来一年火电可能呈现略显负增长趋势。 

    映射在股票市场上,虽然上游的煤炭原油类上市公司因价格下跌,导致基本面数字下滑,但这类公司的估值实在太低。叠加这类公司分红比较高,股价表现较为抢眼,特别是在今年开年以来上游的资产表现强劲。

    对房地产偏“乐观”

    董承非指出:睿郡资产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走势属于偏乐观预期。

    他认为,房地产市场对于中国经济重要性不言而喻,是中国绝对的支柱产业,整个产业链占了中国GDP比重将近1/4,也是居民一个重要的财富载体。

    中国居民基本上将超过一半的财富投资在房地产上面,因此对于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影响举足轻重。同时,房地产价格对于居民信心、消费意愿,也有着关键性影响。

    过去几年,二三四线城市的居民可以体会到房价下跌,今年一线城市的居民对下跌将体会得更明显。

    所以他认为,目前中国房地产处于“最后的调整”阶段。

    反观股票市场里的房地产板块,连续4年下跌,港股房地产板块指数远远跑输远远跑输市场宽基指数。

    新房是“前瞻信号”

    董承非分析称:资产价格的调整有两种模式,其一是阴跌模式,其二是快速出清的模式。对于房地产市场,睿郡资产倾向于后者出现的概率更高。

    放在全球市场,董承非认为,日本楼市属于阴跌模式,调整时间跨度非常长。

    反观次贷危机下的欧美,由于快速出清,则演绎出不同的房地产调整模式。

    董承非进一步预计,2024年中国商品房(住宅)销售中枢或将落在9-11亿平米的面积中枢。

    他称受到卖方研究的启发,发现东北三省的房地产市场,自2018年期销售面积开始下滑,先于全国市场调整,在2023年已有企稳迹象。

    他预期,新房销售永远是一个先导前瞻性的指标,值得重点关注。

    他还透露,睿郡资产对房地产走势有如下预判:

    其一,地产销售大概率在2024年见底企稳;

    其二,由于投资的滞后性,2024年地产对上下游的压力依然存在;

    其三,只要没有明显的负面情况,后续经济新旧动能的切换会告一段落;

    其四,从基本面的角度看,这应该是重大的基本面改变;

    其五,资本市场如何反应,关键在于风险溢价。

    主观多头策略有望告别“痛苦”

    董承非还预计,上述逻辑一旦落实,会传导到资本市场,并更多的反应为投资者信心的回升。

    具体来讲,如果房地产的新房销售建立企稳,主观多头基金经理对于基本面共识就会变多。 

    这改变了过去两三年让主管多头基金经理痛苦的重要原因。

    他还觉得2024年开始,经济周期会往上走,不确定的无非是强度大小。

    而随着,经济复苏,市场信心可能也会逐渐恢复。如果行业共识增多的话,将给主观多投策略“打气”。

    他还提示,过去14年,公募基金的中位数收益率跑赢沪深300指数10年,这或许证明专业的管理人是可以在这样的市场有超额收益的。

    历史的借鉴

    董承非还提示,资本市场的涨跌从来很难判断。

    但有一个结论可能确认,就是目前指数确实是低位。

    从风险溢价(PE的倒数-无风险收益率)的角度来讲,这个指标处于历史次高位。这说明投资者的机会成本在下降,市场对于不确定性有很高的“预期”。

    他认为,全球股市有两个时期可以作为当下中国投资者的借鉴:

    其一是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“漂亮50”资产带来的启示;

    其二是中国2007年大牛市的历史启示。

    具体来说,美股在上世纪70年代经历了核心资产从泡沫到解离的行情,2017年-2023年A股的走势可以与之类比。两个市场的核心明星标的完全一样,都是非常优质的上市公司,ROE指标较高,也就是赚钱能力强。

    而此后美股70年代也经历了包括:经济增长降速,大企业强者恒强,行业集中度提升;经济见底回升,企业盈利数据强劲;流动性较为宽裕,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。

    两国此前都经历了炒题材炒概念的阶段——最终回归到企业的质地进行投资。

    纵观美股70年代里的十年,市场企稳以后,美股走出了历史上最大的一轮小票行情。

    再看如今的A股,也似乎出现一个“新特征”:基本面越差的板块表现越好,离机构视野越远的板块表现越好,市场风险偏好似乎在提升。这些和历史都是相映射的。

    再来看资金来源。两国在不同时期的股票市场的推动,均由机构投资者不断长大并成为主导。公募基金在A股市场,从最初不到5%的话语权,最终涨至如今40%的占比话语权,即是例证。

    行情如何演绎?

    董承非预计,未来市场行情如何演绎,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点的表现:

    1、经济会如何孕育新兴产业?

    2、新兴产业的孕育和发展时间多长?

    3、有没有一批小企业将从小长大?

    4、市场风险偏好会提升吗?

    5、市场的风格是否可能发生转换?

     

     

   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
    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、财务状况或需要。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。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